全国报名热线
400-633-2002
清华大学设计学类初选办法存在巨大风险
2020.12.06
11月27日,清华大学发布了2021届美术和设计学类招生简章,明确指出将根据各省实际报名情况,按照考生美术统考成绩进行排序,最多筛选不超过对应类别计划总数20倍的同学进入复试。同时相比往年,各专业的文化课控制线均有所提升,其中美术学类提升至普通一批线的80%,设计学类提升至普通一批线的100%。
1. 根据招生计划,首先确定各专业参加复试的大致人数,其中美术学类北京160人、外省940人;设计学类北京520人、外省2880人。 2. 1月上旬,考生通过清华大学特殊类型招生报名系统进行网报,学校根据各省报名人数的比例大致划定分省复试名额,至于单省是否设上限未作说明,个人预感单省美术学类最多160人、设计学类最多520人。 3. 1月下旬,待全国各省美术统考成绩都公布以后,以统考成绩为序,按照限额人数划定分省初选合格线,统考文理分开排名的省份学校未作说明,个人预感应该也是按照报名比例各自划线。 4. 2月下旬~3月上旬,初选通过的学生参加由学校组织的现场复试,复试成绩为最终校考成绩。
初选名额过少+清华大学的巨大吸引力将无可避免会产生“组队团报”的玩法,也就是拉上十几二十个人一起报名,在初选阶段就尽可能排挤掉潜在竞争对手的行为。
对于文化课要求较低的美术学类来说,“组队”做法不会普遍。没有人会傻乎乎到处撺掇统考成绩只比自己略低的人和自己一起报清华,因为这些人的专业能力同样很强,随时可能变成自己的竞争对手。初选的做法只是提高了统考成绩在录取中的作用,清华确有可能因此错失掉一些优秀学生,但此处并不存在较大的系统风险。
对于文化课要求较高的设计学类来说,“组队”做法将会非常普遍。文化课差不多可以达到普通一批线,并且统考成绩也很高的同学,大可以拉上十几二十名统考分数比自己略低,但是文化课肯定上不了一批线的同学一起“组队报名”。这些陪报者不会对牵头组织者构成任何威胁,却可以帮其拦阻掉其它文化成绩很好,但因统考发挥不佳而分数不高的真正竞争者。
有的同学表示:陪报者明知自己文化课不够,为什么还要陪人一起去报名呢?那我这样来问,比如咱们两个是认识的,我想考清华设计,麻烦您帮我登记一下报名,费用由我来出,完事儿我再给您发个红包或者是请您吃顿饭。这样的邀请很多人都不好意思拒绝的,毕竟一不违法、二不犯罪,只是类似于给朋友顺手点一下“砍价儿”的行为而已。
还有同学表示:这不可能的,到哪里去找到那么多条件合适的美术生呢?外省总共2880的人数看上去虽多,以15个左右的主要报考省份计算,每个省平均下来连200个入围资格都不到。统考分数最高的几个人,每人只要拉上20人左右陪报,这个省潜在的竞争对手基本上就都被出局了。至于怎样找到另外的20名同学,直接找画室买资料是最快的办法,有些人甚至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就被人报名清华大学了。
以浙江省为例,美术统考90分以上的每年有800~1000人,但全省文化达到普通一段线以上的美术生连200个都不到,更不用说这些人中有很多統考并没有到90分,所以只要100元/人的红包+160元左右的报名费,就可以轻松招募到大量的陪报者。至于说开销大?为了孩子上学几百万买学区房,每年假结婚、假离婚的多了去了,区区几千块钱根本就不算个事儿,更何况这是人人向往,入学几乎就等于未来十年稳定饭票儿的清华大学啊!
设计学类在统考初选比例低+强推文化一批线的双重局限下,大幅降低了“组队报名”玩法的成本和陪报者“反水”的可能性,从而令这一行为达到无所忌惮乃至于疯狂的程度。
在正常年份中,清华设计每年大约有6000多人报考,绝大多数考生的文化成绩都在普通一批线以上或者附近,所以设计学类以前并没有对文化课分数线提出要求,而是任由学生之间自由竞争。反正所有考生文化成绩都很好,最后被录取的基本也都在一批线以上,从这个角度来看,今年提出的文化一批线要求并无不妥。
从全国各省美术生成绩分布来看,文化课达到一批线的每年不过四五千人,算上接近一批线的同学,这个数字可以膨胀至两万人以上。假设只有30%的同学报考清华设计,那么初选的淘汰率大约会在一半左右。这个分数线不会太高,省排名前1000名的同学大概率会是安全的。当然,这种分析是建立在所有报名者都是真实考生的基础上的。
2020届清华大学在疫情出现以前就完成了报名,所以报名者基本上都是真实考生;2021届学校提早公布了招生政策,这样的做法更符合招生规范,却也带来了潜在的巨大风险,即学校无法判断哪些报名者是有真实意向的考生,或者说,哪些报名者是具备文化课达到普通一批线的潜力的,学校其实并不清楚。
当只用一个統考分数就可以控制复试人员组成的时候,当統考高分考生拉人一起报名只有利而没有弊的时候,这样的初选方案,和直接要求“文化普通一批线,按照统考成绩排名录取”还能有多大的分别呢?
解决办法一: 将报名时间大幅提前,比如设定为12月10日~20日。此时全国绝大多数省份的美术统考成绩尚未公布(安徽有可能),既然大家都不知道分数,也就不敢贸贸然拉人“组队报名”了。这个做法看上去不太符合常理,但会非常管用,唯一的障碍是,清华大学何时能看到这篇文章,又或者何时能够做出决断?剩下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解决办法二: 在初选报名时要求考生上传加盖学校教务处公章的高中前两年期中期末考试成绩单,甚至还可以要求考生九门学业水平测试(浙江十门)的三分之二达到B等以上(也可以变通为一个A等于两个B什么的)。第一条是为了过滤那些为了一两百块红包而帮人报名的人,而第二条则是用于判断学生是否真的具有文化课达到普通一批线附近的能力。这种做法无疑会增加报名的复杂程度,但麻烦并不永远都是坏事。 解决办法三: 统考初选事实上会推高今年的报名人数,要让其中真实的考生进入复试就得想办法提高初选通过的比例。如果可以在河北、辽宁、山东、河南、湖南、广东、重庆、四川等报考大省增设考点,考生只能在本省考点参加考试,而其它省份的考生则统一到北京考试,这样至少可以分流掉北京考点三分之二以上的人数,复试名额就可以变为实际招生人数的60倍了。当这样一个阵仗摆出来以后,自然也就不会再有人去打“控制初选”的主意了。
艺可知评述: 这篇文章拖了十来天才发出来,一方面是在等12月4日~6日的这一波統考结束,另一方面则是我想不清楚发出来究竟是利是弊。本来意识到的人可能寥寥无几,发出来反倒会让更多的人眼前一亮了。但招生制度终究是在一次又一次的质疑声中不断完善的,尽管经常有高校教师批评我们“特别爱搞事情”,但我相信清华大学不会做这种“掩耳盗铃”的事情。 从中性的角度来看,美术学院的老师普遍是搞艺术出身,做事情比较理想主义。就像清华大学的本次做法,因为担心统考高分的学生彻底“掌控”录取进而导致学生文化素质下降,学校故意在简章中提出文化一批线的要求,本以为多数考生会知难而退,却不想反而会让真正考生的突围机会变得更小。 艺可知在过去的几年中做的都是最琐碎的基层报考服务工作,所以我们深知:影响结果的最关键因素常常并不是大方向或者努力程度,而是过程中某个并不引人注目的微小细节。我提出的三条建议并不是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去谴责这种“组队报考”的行为,而是通过大幅增加这样做的人的成本以达到令其主动放弃的目的。 有些设计会让好人变坏,有些则会让坏人变好。清华大学作为国内设计学类的顶尖学府,我相信校方可以给出更好的解决办法。如